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冬季进补的习俗。在寒冷的冬季里,为了抵御严冬,身体会消耗掉更多的热量。冬天以高热量的食品加上滋养中药进补,是非常符合养生之道的。因此,每到冬季,来药店求购进补中药的顾客就会多起来。而作为一线店员在接待这些顾客前必须先给自己“充充电”,学习掌握相关药物知识。
一般而言,冬令进补以营养丰富的食品为主,再加上各种滋补类的药材炖煮,才能达到“冬天进补春天打虎”之目的。传统冬补的配药多为中药中的“十全”或“八珍”。
“十全”包括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当归、茯苓、地黄、川芎、芍药、桂枝、甘草等十味。“八珍”则是上十味中去掉其中的黄芪、桂枝两味。这两味被排除在“八珍”之外,也许是因为它们药源较丰,价格较廉,“物以稀为贵”,货多让它们成了非珍之品,而非是它们“功力”不足。近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阿胶、虫草、桂圆、蜂王浆、黄精、枸杞等也逐渐成了市民常用之补药。
另外,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品种[1] 也可以作为进补参考品种。
截至目前,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了4批次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名单。共计106种物质。分别是:
丁香、八角茴香、刀豆、小茴香、小蓟、山药、山楂、马齿苋、乌梢蛇、乌梅、木瓜、火麻仁、代代花、玉竹、甘草、白芷、白果、白扁豆、白扁豆花、龙眼肉(桂圆)、决明子、百合、肉豆蔻、肉桂、余甘子、佛手、杏仁(甜、苦)、沙棘、牡蛎、芡实、花椒、赤小豆、阿胶、鸡内金、麦芽、昆布、枣(大枣、酸枣、黑枣)、罗汉果、郁李仁、金银花、青果、鱼腥草、姜(生姜、干姜)、枳椇子、枸杞子、栀子、砂仁、胖大海、茯苓、香橼、香薷、桃仁、桑叶、桑椹、桔红、桔梗、益智仁、荷叶、莱菔子、莲子、高良姜、淡竹叶、淡豆豉、菊花、菊苣、黄芥子、黄精、紫苏、紫苏籽、葛根、黑芝麻、黑胡椒、槐米、槐花、蒲公英、蜂蜜、榧子、酸枣仁、鲜白茅根、鲜芦根、蝮蛇、橘皮、薄荷、薏苡仁、薤白、覆盆子、藿香。
当归、山柰、西红花(在香辛料和调味品中又称“藏红花”)、草果、姜黄、荜茇。
党参、肉苁蓉(荒漠)、铁皮石斛、西洋参、黄芪、灵芝、山茱萸、天麻、杜仲叶。
地黄、麦冬、天冬、化橘红。
冬补,首先不是人人都能补,更不是千人一方,即便是适合进补者也必须是因人而宜,量身订制。也就是说,不同体质的人群所需进补的药材不同,正确的进补能祛病强身,而错误的进补则有害无益。
1
阳气虚弱者宜补
阳气虚弱的人常会有流清鼻涕、手足冰凉、小便清长、夜尿频频、大便稀溏、阳事不举等表现。凡有这类症状的人可用熟地、附子、干姜、人参、羊肉或狗肉等共炖食。同时还可内服金匮肾气丸、龟鹿补肾丸、十全大补丸、人参大补丸等,以期达到阳气生、寒气祛、体质壮之目的。
2
易患冬季疾病者宜补
有些慢性病患者每逢寒冷冬天易发作,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尿多症、冻疮等患者。中医看来这些均属肾气、肾阳亏虚的病症,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温补,可选用熟附子、肉桂、肉苁蓉、海马、狗肾、人参、炙甘草、枸杞子等,可间常食之。
3
夏病冬治者宜补
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疾病(如哮喘、疮疡等)的患者,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,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就可以防患于未然。冬季应以高蛋白、高热量的食物为主,可选用各种鱼类及牛、羊、狗肉,再加上中药人参、黄芪、龙眼肉、当归、红枣等,或做汤或为膳。
4
年老体弱者宜补
只要脾胃功能良好,进补后定能使患者储备更多的能量,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,减少宿病的复发。对于年迈体衰者,除注意起居、调养精神以外,善于冬天进补也是很重要的。老年体虚者进补,应以鸡、鱼、肉、蛋等为主,辅以人参、黄精、虫草之类的补品。
1
身体强壮者忌补
中医历来讲究“虚则补之”,不虚进补很难受益,甚至还会补出病来。因此,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进补。对于想健身长寿者来说,不要只寄托于药补。古代帝王将相总是补品不离口、补药不离身,但到头来又有几个长命百岁!因此,健康者还应注意适当运动锻炼、饮食调理、多用大脑等等,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健体。
2
肠胃功能不好者忌补
身体虚弱,脾胃消化不良,经常腹泻、腹胀者,要想进补必须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,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,才能保障进补营养成分的充分吸收,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。
3
外感未消忌补
患有感冒、发热、咳嗽等外感病症时,不要进补,以免留邪为寇,后患无穷。
温馨提醒
冬令进补莫以药材的贵贱评价补药的优劣,补药(其它药物也是)绝不是越贵越好、越贵补养作用越大。中医认为,只要运用得当,大黄可以当补药;服药失准,人参也可成毒草。因此,冬令进补也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事半功倍哟!
来源:联合用药